3Talks 港人自講討論區's Archiver

me2 發表於 2010-2-9 05:48 AM

中藥為本 嚴控腸易激

腸易激綜合症為本港常見消化道疾病,估計逾三十萬港人患上。早前,香港中文大學    消化疾病研究所進行了一項臨牀研究,發現中醫藥能有效地作出針對性治療。今日就由專家解說中西醫學上的不同治理方法。

  西醫指引

  中草藥湯劑奏效

  曾參與是項研究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胡志遠指,腸易激綜合症(IBS)乃非常普遍的腸道疾病。早前有關研究發現,中草藥湯劑較現在常用的傳統西藥,如減慢腸道蠕動藥等,可更有效改善腸易激綜合症狀。研究指效果最佳為中草藥湯劑,其次為安慰劑,腸蠕動抑制劑效果最弱。可見部分病人為心理因素較大,即使安慰劑也能幫助他們緩減病情。

  確診先排除他病

  腸易激綜合症病徵和腸道受感染相似,如腹痛、肚瀉等。「此症屬功能性異常疾病,醫生會透過驗血、腸內視鏡等方法,排除患者患上癌症或其他異常疾病之可能性後,方可確診。」如六個月內持續每星期出現二至三次無故的腹瀉,且無其他症狀,如大便出血、體重下降等,即很大機會已患上這症。雖然不會致命,但逾七成患者長期受上腹痛和肚瀉困擾,影響生活質素。

  情緒不穩致惡化

  醫學界對腸易激綜合症成因仍有爭論,但估計與腸胃蠕動不協調、腸胃過敏等有關。中大於2006年研究發現,情緒病可增患腸易激綜合症的機率,大概較常人高六倍。威爾斯醫院    每年約二百五十宗新症中,兩成患者兼有經常焦慮症   及驚恐症等情緒病,因此優先解決情緒問題,可有助治療。此外,不良飲食習慣亦會加劇病情,故應減少進食刺激腸道的食物,如辣椒、番薯等。

  中醫論據

  戒激動或鬱思

  港九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腸易激綜合症主要表現為腹痛不適,出現腸鳴、消化不良、腸胃脹痛或呈痙攣痛,排便後腹痛可減輕或緩解。中醫認為與情緒有密切關係,常伴有失眠、焦慮等症狀。治理方面應先排除其細菌性感染,或其他病症的可能,再根據患者不同的虛實寒熱體質來調整藥方;另要控制情緒,避免過於激動或鬱思,而煙酒更會損害肝氣,令病情更嚴重。

  寒熱用藥各不同

  關醫師認為,此症為脾胃虛弱,肝脾氣機不暢所致。故應從疏肝解鬱及健脾止瀉方面入手,兩者須相輔相成才可見效,缺一不可。強熱體質、情緒容易激動者,疏肝解鬱方面可用鬱金、白芍。健脾止瀉則用白朮、陳皮、山楂、芡實等。對體質虛弱、情緒平和者,先以香附疏肝,再用春砂仁、淮山、豬苓等作健脾止瀉之用。此症發病緩慢,須長時間治理方可痊瘉。

  紓緩食療

  配合日常食療亦能有效改善病情,虛寒者可用淮山、蓮子、芡實煎湯。因淮山能止大便、蓮子可補脾實腸,而芡實則可補脾袪濕。另粉葛具清腸袪濕功效,燥熱體質者可以其煲湯飲用,但要注意湯水方面,應避免加入肉類,因其油分會減弱藥效,增加腸胃負擔。更簡易方法為將淮山或芡實磨粉,加米煮成稀粥食用,亦具腸胃補強作用。

  藥物只能預防病徵

  患者可於日內出現多次腹瀉,或持續受便秘困擾。「暫時仍無有效藥物,可有效地治療此症,自行用腸抽筋藥或止瀉藥,非但不能解決問題,更具反效果,令患者腸道功能更紊亂,出現更嚴重的腹瀉或便秘。」早年研製的新藥,曾因副作用令患者死亡須全面回收,現時西醫只能從患者生活習慣上着手。胡教授表示,如經長期觀察,發現發病原因和規律,如面對考試、見客、乘坐長途車等。可於預期病發前一小時,服食腸抽筋藥或止瀉藥,有效預防出現腹瀉等病徵。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