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Talks 港人自講討論區's Archiver

fck1955 發表於 2007-12-6 07:18 PM

大肚腩患病風險高常人三倍

人到中年,挺著一個肚腩看似是自然的「發福」現象,但大肚皮下的脂肪,正隱伏許多慢性病「殺手」。

一項調查顯示,十個心臟病友中,約有三個屬「大肚腩一族」,近八成患者知道「大肚腩」易有心臟病和糖尿病,但只有一成半會定期量度腰圍。有心臟醫生表示,中央肥胖人士患慢性病的風險較正常人高出兩至三倍。\實習記者 李若潔 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聯同心臟病友互助組織,在今年七月至十月間訪問了三百四十二名心臟病患者或康復者。

結果發現,三成半受訪者認為自己屬中央肥胖(俗稱大肚腩),近八成人知道「大肚腩」可引致心臟病和糖尿病。而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成半人會知而後行,定期量度腰圍。另外,逾七成中央肥胖病者稱有意減肚腩,但只有四分之一見效;近兩成患者更在病發後腰圍不減反增,反映「大肚腩一族」對於減肚腩是一件「講就易,做就難」的事。 脂肪釋有害物 心臟專科醫生李沛然表示,男性腰圍超過三十五吋、女性腰圍超過三十一吋即屬中央肥胖。中央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中央肥胖的男性患糖尿病、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風險,較正常人高出超過兩倍;女性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較正常人更高出三至四倍。

他解釋,積存在腹腔內的脂肪,包圍體內多個重要器官,這些脂肪可釋出有害化學物質,影響新陳代謝和胰島素的功能,導致體內好的脂肪降低、血糖和血壓升高和血脂水平異常,使血管易有病變和栓塞,甚至可引致心臟病發或腦中風等嚴重事故。 定期量度腰圍 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車錫英表示,單以體重指標(BMI)來衡量患者是否需要減肥,不能反映體內脂肪分布,也忽略了積聚在肚腩的脂肪,令肌肉較結實的男性可能因而誤定為「超重」。李沛然建議,心臟病患者要有效控制病情,單靠服用降血壓、血糖和膽固醇藥,而不減肚腩是不足夠的。病人應學會如何量度腰圍,定期進行量度,一旦發現超標便要進一步進行身體測試。

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每天三十分鐘的運動、戒煙酒、定期覆診和食藥。 衰在難「戒口」 五十三歲的曹心有患有心律不齊,二十歲時心臟病發作。三十年內,她先後中風八次;十年內,體重上升逾十磅,腰圍高達三十五吋,比正常指標高出四吋,是典型的中央肥胖者。百病纏身的她慨歎:「當時不知何謂中央肥胖。」四十九歲的鄭少明,曾三度進行「通波仔」手術,現時體重近二百磅,腰圍超過四十一吋。「以前一日三餐都出街食,加上工作忙,應酬多,又無做運動,久而久之,肚腩愈來愈大。」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