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符號各有所據幣值積弱則一


符號各有所據幣值積弱則一


符號各有所據幣值積弱則一

   美元雖是「空心老倌」,卻是世人最熟悉、最流通也許還可說是最受歡迎的貨幣,這從幾乎所有國際貿易均以美元結算、多類商品都以美元定價可見(敍利亞最近改用歐羅,唯無人響應);由於在國際間通行無阻已久,美元已成為衡量財富及生活水準的唯一標準。

  可是,Dollar(嚴格來說必須在此前加上US才是美元,但戰後以來,毋須加上US的dollar已為美元專用)這個字的來源,知之者相信不多;筆者也是最近瀏覽一本「小童經濟學」《糖果的價錢怎樣了》(R. Maybury : 《Whatever Happened to Penny Candy ?》才知道(筆者相信「開卷有益」,原因在此)。這本為高小和初中生寫的小冊子,指出中世紀(真正年期是一五一九年)波希米亞(今之捷克)重鎮 Joachimtal(今名Jachymov)的鑄幣廠鑄造重量一盎斯的銀幣,其名為Joachimthaler(這便如清末袁世凱政府鑄造的銀元稱為「袁大頭」),由於貨真價實,這種銀幣成為硬(人人接受的流通)貨幣,而其名稱為方便計縮稱為thaler(順便一提,當今行為財務學大師、芝大講座教授 R. Thaler〔筆者多次介紹其學說,譯為朵拉〕,料為中歐移民,才有這樣的姓氏),它慢慢成為「一盎斯白銀」的代名詞。顯而易見,此字英語化後成為 taler,美國獨立後聯邦政府以之為貨幣單位並「美化」之為dollar。

  至於美元符號$的來由,真是眾說紛紜,如上網查找,教人眼花繚亂之餘尚有無所適從的困惑;因此,筆者認為還是以讀者應很熟悉的蘭德女士那本「影響力僅次於聖經」的著名小說《地球的震慄》(筆者最近寫蘭德,見○五年九月二十九及三十日,收在天地版的《意趣悠然》)所說較易入信。該書第十章〈美元的標誌〉(The Sign of the Dollar)說$不僅代表美元,且是經濟和思想自由的象徵;蘭德也許言重了,但她認為$是「合眾國」US二字的重疊然後截去U字底部而來。這是小說家言,不一定可靠卻不無道理。

  美國政府借用代表盎斯白銀的字為美元,當然有自高身價之含意,但尚不至不知自量到要把美元與盎斯白銀等值。相比之下,英國皇室真是目空一切,原來英鎊原名Pound(在一二八○年前為Punde)Sterling,前者為磅,九二五白銀(一千份中九百二十五份白銀、七十五份黃銅)稱「史他令」,即一英鎊等於一磅純度九二五的白銀─準此,英鎊是「貼金」之譯,英磅才是正譯。

  至於「史他令」何來?據說是出自Easterling,此為以提煉純度九二五白銀(加進小量銅以強化其硬度)而出名的德國小鎮名,十二世紀英皇亨利二世(一一五四─一一八九年在位)進行「貨幣改革」,從該地進口白銀,其名遂被英語化為Sterling;不過,也有學者(見《劍橋百科全書》)認為此字來自諾曼底的銀幣Steorling,諾曼底人於十一世紀征服英國(史稱The Norman Conquest),帶進銀幣,其後被英國「同化」。

  英鎊的標誌£則有根有據,不必小說家強作解人。磅(pound)的簡寫l(或lb),來自拉丁文的libra(一磅重),L加上先令的S(Shilling,從羅馬的貨幣單位Solidus衍化而來)成為£(顯然是美化版)。英國貨幣在一九七一年前分為鎊、先令和便士「三級制」,英鎊的符號沒有便士,料與加上太複雜,此一代表最小貨幣單位的銅幣遂被棄用;便士的原文pence,為penny的複數,其符號d則來自羅馬時期最小貨幣單位 denarius。

  不過,不論鎊、先令和便士的出處,一英鎊等於一磅白銀(公元九七五年制定)現在看來已如神話,因為以周二(十六日)收市價盎斯白銀六點四鎊計,對美元呈強勢已久的英鎊,當日亦只能購得零點一五六盎斯白銀,一磅為十二盎斯,如此看來,英鎊購買力在不足一千三百年來,已近「一文不值」了。這些簡單的敍述,顯見通貨膨脹的威力,亦說明長期持有紙幣肯定會吃大虧!

TOP

發新話題
©2001-2009 3Talk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責聲明及版權聲明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3Talks.com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私人、買賣、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由於討論區是受到「即時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3Talks.com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留言,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