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李小龍,葉問與詠春
[打印本頁]
作者:
wesyeung
時間:
2007-1-24 10:52 AM
標題:
李小龍,葉問與詠春
把詠春拳自大陸傳來香港的一代宗師葉問,是廣東佛山人,40年代後期因戰爭遷來香港,開設武館,專門傳授詠春拳,是香港武壇德高藝精、令人祟仰的一代名師。
葉問擇徒甚嚴,絕不會為多收學費而濫收門徒。他要求前來求師的門徒素質好,品行正,且亦文亦武。他對李小龍的「惡名」略有所聞,但他又認為:「豎子可教。」李海泉帶兒子去拜師。葉問跏跌坐於蒲團上,老態龍鐘,言話溫和,面容和藹。李小龍卻被他那雙炯炯灼人、深邃如淵的雙目吸引住。葉問的眼神,分明含有一種力度,一種凜威,一種風範。說白了,就是一雙利劍。李小龍的敬畏之情油然縈胸。葉問起身出招,與假想之敵相博。此刻,李小龍簡直就要把師父敬為神明。老態龍鐘的葉問,似龍,似虎,如風,如影.身手比20歲的後生還要輕盈矯健、快捷、兇猛。李小龍看得眼花繚亂,一個意念卻格外的清晰,他驚歎武術對人的巨大作用,暗下決心:堅貞不渝以武道作為未來的人生道路,畢生竭力,九死不悔。自此,李小龍學習詠春拳,到了如饑似渴、廢寢忘食的地步。
相傳,詠春拳是少林寺至善禪師(武林高手方世玉的師父)的師姐五枚尼姑所創。與男子相比,女子個小體衰,不可強拼硬打。中國古代武術的女拳流派,皆是以柔克剛見長。五枚尼姑另辟路徑,獨創一門全新的打法,迅猛凌厲狠辣,在出手之瞬重創敵手。這是因為體力遜於強壯男子的女子,如果不能瞬息間打敗敵手,根本無法跟壯漢糾纏鏖戰下去。五枚尼姑以女兒身為喻,創下的這套拳術又並非女子獨鍾,亦為眾多的男拳手所喜愛。經過後人的改進演化,詠春拳成為一門獨立的拳派。詠春拳去繁就簡,套數簡扼明瞭,每一招都可用來搏鬥,目的就是迅速克敵制勝。因此,詠春拳沒有花巧及大幅度的動作,強調點點(拳點腳點)到位,實用第一。詠春拳推崇「打手即消手」的原則,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以攻為守」。普通拳法所用的檔格(化解)招數,通常是當敵手一拳或一腳打來時,以臂擋之,然後再用另一臂或雙腳反擊敵手。在次序方面,檔格必在反擊之前,檔與擊不是同時進行。而在詠春拳的招數中,在檔格敵手的同時又用拳腳擊敵手,甚至不去檔格,就直接攻擊放手。是為「消打」或「以打為消」。詠春拳的這一原則,人們在體育競技中也能常看到。如乒乓球國手鄧亞萍。鄧亞萍個子矮小,腿短臂短,無法顧及偌大的台面。她父親教她放棄防守,只講強攻,並且是一味地強攻。後來,鄧亞萍打遍天下無敵手,便是這般道理。詠春拳招數還有一大要點是「手留中」,即出招發招,均由中路突進。具體做法是將自己的橋手(臂肘腕拳)變成一個核心——兩拳不分散,不管敵手如何向自己攻擊,都可使敵手的橋手在自己的雙橋手的外邊。這樣,就能使自己處於攻守上的優勢。同時,詠春拳出擊之拳路走的是「弓弦」線路,不事拐彎抹角出拳。這就像一把弓,詠春拳的拳走勢是繃直的弓弦,而其他拳法的走勢多為弓之背。詠春拳拳路走勢與「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幾何原理相吻,力求最快最省力地擊中敵手。
葉問教徒,主張少而精。徒弟中,除李小龍,僅有葉正(葉問的兒子)、黃淳梁、楚原、張卓慶等八九人。李小龍在武館,與師兄弟的關係很融洽,不似在學校,形影單吊如一隻孤雁。李小龍的一些基本動作多由師兄黃淳梁傳授,而年事己高的師父在一旁指點教化。葉問不主張一味地下死功夫、笨功夫,強調悟性,教法靈活不呆滯。李小龍對師父的點化之辭或示範招數銘記在心,時常反覆回味領悟。據葉正回憶,有一回他同李小龍上街,行走之時突然發現李小龍不見了。葉正趕忙踅轉身去找他,只見李小龍坐在路邊,如禪師入定般地冥思默想。良久,李小龍站起來,依照悟及的心得當街練起來。
許多年後,李小龍成為功夫大師仍念念不忘師父的教誨,他常與他人談及師父對他的點化之辭:「小龍,放鬆一點,自然一點,注視敵人的動作,你就會自然適當地做出反應。」「遇到敵手,千萬不要拘泥套數,這樣只會捆住自己,怎樣方便怎麼出手,目的是盡快將敵人擊倒。」「我們不要太虛偽地說:『我們學武只是為健體強身。』我們學武基本上是用來打架的,只是不要輕易出手。」
葉問是個極寬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教頭那樣,禁止弟子學習或演練其他門派的指數,並認為這是離經叛道的逆行。葉問看李小龍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藝界的叔伯學過功夫。葉問認為這不是壞事,因為藝人的招式雖是表演給人看,但畢竟是從武術流派中演化來的,仍有可取之處。因此,李小龍除在武館學詠春拳,仍利用拍電影的機會,向其他叔伯學功夫。在李小龍離港赴美時,他已掌握了多種拳術。這為他在日後獨創一門「截拳道」,提供了厚實的基礎。
歡迎光臨 3Talks 港人自講討論區 (http://3talks.com/)
Powered by Discuz! 6.1.0